資金缺口400億 生物醫藥亟須外力 |
距離《“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的發布日期已過了十天的時間,張駿業依然難掩內心的激動。 12月8日,73歲高齡的老醫師張駿業對《華夏時報》表示,他正在為《一組具有止咳消痰作用的藥物》尋合作開發,這類藥物屬于創新技術Ⅰ類化學藥物發明專利,2009年就已被國家發改委列為資助項目。 推薦閱讀 據悉,被列為資助的項目申報獲準后,根據項目的具體類別可以得到開發與銷售總經費30%-40%的無償資助。 “生物醫藥產業‘十二五’規劃重點突出了對生物藥品的研發、技術改造及產業化的支持力度。”科技部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期間,國家計劃投向生物醫藥產業的專項資金將在400億元左右,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00億元,其余為地方各級政府配套資金及企業自籌資金。而“十一五”期間政府投入相同領域的專項資金額度僅為178億元,不及“十二五”的一半。 “雖然‘十二五’的資金支持相比‘十一五’已是翻番,但資金缺口依然很大。”趙剛坦言,由于生物醫藥的研發周期比較長,具體的資金缺口不好估算,但可以肯定的是再加一個400億依然不夠。 資金落戶百家企業 生物醫藥產業規劃雖沒有正式發布,但相關部門已經開始分步實施,并有多股扶持資金同時涌向生物醫藥領域。 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研究部一名醫藥板塊的研究員告訴記者,2010年10月,生物產業被列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在此產業的專項資金中可分得一杯羹,該項資金已于今年開始發放。 據記者了解,戰略性新興產業醫藥專項與“十二五”的生物醫藥專項是兩個獨立的資金,前者相對注重對化學新藥和生物技術藥的支持,該項資金從2011年開始下放,發放間隔為一年一次。 “就目前而言,已有包括科研機構、企業在內的100多家通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醫藥專項資金的審核,并獲得了專項資金。”趙剛說。 多個專項資金扶持、多個部委協同、多種政策優惠傾斜,中國的生物醫藥似乎將進入完美轉型期。 不過據記者了解,由于個人不具備申報國家專項資金的資質,因此即便個人手里擁有生物醫藥類的專利技術,依然需要尋求與企業的合作,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研發和銷售。 對于企業而言,生物制藥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其發展壯大的條件之一便是形成規模經濟效應,但該行業自身不具備自然壟斷的條件,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政策的扶持,同時,由于技術門檻高、投入大,新產品研發周期長,同時存在研發失敗的風險,致使很多藥企望而卻步。兩者之間的矛盾恰恰是像張駿業這樣研發新藥的老專家所面臨的困局,資助資金近在咫尺,卻似遠在天涯。 “生產和研發生物醫藥的門檻很高,對于我們這類民營藥企而言看得見摸不著。”貴州綠太陽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子明明確告訴記者,他們目前沒有進軍生物醫藥的想法。 據記者了解,“十二五”生物醫藥產業規劃將于本月出臺,屆時自主知識產權化學藥、基因工程藥物、單克隆抗體藥物、疫苗、診斷試劑等品種的產業化專項均可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 資金缺口等待外援 生物醫藥雖然被“十二五”規劃列為重點鼓勵、大力發展型醫藥產業,同時在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上尚屬空前,但必須正視的是,我國生物醫藥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研發技術和產業發展方面均有比較大的差距。 據悉,目前中國有生物醫學類的科技園區60個左右,但總體發展水平不高,技術創新能力弱,產業規模小,產品的競爭力不足,特別是缺乏資金,融資渠道不暢。 “由于政府對生物醫藥領域的重視,大部分地方政府,包括省一級的政府,地市一級的政府都把生物醫藥列為當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地方政府對這一塊的投資力度也很大,但資金缺口依然很大。”趙剛稱,政府投入的資金只是引導資金,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相對于全部投入來講政府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資金需要企業或者相關基金的籌集,國家甚至鼓勵國外企業資金的加入。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在修訂的第五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生物醫藥就在鼓勵行業的范疇之列,該《目錄》有望在年內出臺 |
上一篇:“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發布 產業年均增長超15% 下一篇:科技部發布“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 |